近日,英国《自然》杂志发布题为《尽管受到政治的影响,中美研究合作仍在进行》的文章。文章表示,尽管美国司法部早在今年2月份就暂停了“中国行动计划”,但是其后续影响至今仍然存在。而所谓的“中国行动计划”,就是在学术领域对中国学者进行各种审查。用美国的话来说,这样做是为了应对所谓的来自外国的“安全和技术威胁”。
“中国行动计划”导致大量在美国高校进行科研工作的中国科研人员和学者受到指控甚至逮捕。而此举带来的负面作用也让其饱受诟病。数据显示,此前对美国约 2000 名科学家进行的调查显示。9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科学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93% 的人认为,美国这样限制合作,将对学术界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有87% 的人认为,美国不应该这样,应该加强对话合作,这样对学术研究更加有利,不应该让政治决策影响全人类的科学事业。
而在二月份暂停“中国行动计划”,之后,你以为美国良心发现了?其实并非如此,前不久,美国Science新闻报道,目前美国正考虑出台法案,禁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对中国的科研团队和实验室进行资助。该项法案也是此前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6月30日批准的2023年支出法案的一部分。
原本是有利于双方学术界交流和相关科研工作的合作,在美国政客的眼里却变成了有害于美国的行为。究其原因,就是美国长期施行霸权战略。美国认为,“非传统情报搜集人员已经侵入了知识产权领域,包括实验室、大学和国防工业基地的研究人员正在被利用,进行了与美国利益相悖的技术转移”。所以才在科研上遏制双方的合作,丝毫不顾及此举最终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此前拜登推出的《临时国家安全战略指南》将中国定义为“体系性竞争者”。不以学术研究为目的, 想方设法划分阵营,阻挠中国的科学发展。而美国民间的科研人员想法却恰恰相反。还给我们扣上了借学术研究收集情报,转移美国专利的帽子。
对此,发言人赵立坚也进行了有力的驳斥。赵立坚称,“中国有句成语叫疑邻盗斧,说的是一个人的斧子丢了,他就怀疑邻居偷了他的斧子。美方的有关言论充满冷战零和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完全是疑邻盗斧、无中生有。”
他还表示,目前中方的相关机构同美方开展对话合作堂堂正正、光明正大,为深化两国人文交流互鉴、增进彼此了解与互信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两国民众普遍欢迎和积极拥护。
此外赵立坚还表示,地方交流合作是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交流合作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而美方应该做的是摘掉有色眼镜,停止干扰破坏两国地方和民间交往,多做为两国民间友好架桥铺路的事,同中方一道,共同维护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民意基础。
目前,美国的不少学术界人士和科研机构负责人已经对美国的做法表现出了担忧。美国微生物学会联邦事务主任表示,“国际合作对于让科学家了解世界上任何地方存在的疾病威胁,保护公众健康至关重要。”倡导动物研究的生物医学研究基金会的发言人也认为,这个禁令太极端了。生物安全相关研究的监管本身是件好事,但像美国这样阻断全部的对外资助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一定有比切断所有资助更好的做法。